这篇2900多字的报道从“红色精神激励”、“传统文化滋养”、“时代楷模引领”、“乡风文明重塑”四个方面对山东特色的“光荣脱贫”之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。文章最后援引山东省扶贫办主任时培伟的话说,到2018年,不仅要确保山东242.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更要让齐鲁大地的“光荣脱贫”成为山东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时代标志。文章全文如下:
从“给钱给物”到“自立自强”,从“要我脱贫”到“我要脱贫”,经济文化大省山东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,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,坚持要“富口袋”先“富脑袋”,激发了贫困人群的小康追求,彰显出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,走出了一条有山东特色的“光荣脱贫”之路。
红色精神激励 脱贫必战必胜
70年前,一场孟良崮战役,成为解放战争中扭转华东乃至全国战局的关键一战。
然而,革命战争年代走在前面的老区,在奔小康的路上却落在了后头。到前年底,临沂市尚有贫困人口44万余人,占全省六分之一。
以决战决胜之势,再打一场脱贫攻坚的孟良崮战役。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说,光“输血”输不来真富裕,“等靠要”等不来真发展,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启动贫困户内生动力来实现。
在加大物质保障的同时,临沂市引导老区人民“宁肯苦干、决不苦熬”,动员贫困群众自强自立,主动脱贫、光荣脱贫。
市扶贫办副主任熊长远说:“我们在市内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,组织30多个宣讲团,开展宣讲活动2700多场次,以沂蒙精神提振脱贫精气神,实现了各级干部‘我要扶贫’和贫困户‘我要脱贫’同频共振。”
“最后一口饭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做军装,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。”蒙阴县72岁的徐美凤说:“我们的父辈是拥军支前,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,这不是打我的脸吗?”
按照政策,徐美凤可以享受“兜底脱贫”,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。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她以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模式养殖长毛兔,实现“光荣脱贫”,成为去年临沂市摘掉贫困帽子的29万贫困户之一。
蒙山巍巍,沂河汤汤,山东处处是红色热土。早在抗战时期,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是中共领导下的五大根据地之一;抗战结束时,山东根据地中的鲁中、鲁南、滨海、渤海、胶东五大区已连成一片。血与火熔炼铸就的红色精神,在齐鲁大地血脉相传、历久弥新,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。
目前,山东拥有18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1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为脱贫攻坚战源源不断地输送着“精神给养”。在红色精神激励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奔小康。去年,山东15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,超额完成120万人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。
传统文化滋养 “齐家”要靠自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