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优质小麦,不仅是市场的需要,也关系到农户能否赚钱、经销商能否生存、种子企业能否盈利。当前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,有抗病品种匮乏、田间管理粗放、防治药剂单一等原因,还有秸秆还田措施不到位的问题。防治小麦赤霉病,小麦全产业链各环节都要发力。
冬麦区高发
国内小麦主产区大致分作冬麦区和春麦区。数据显示,2016年秋冬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、江苏五大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约2.48亿亩。据悉,冬小麦面积约占国内小麦总面积的85%,五大主产区面积占比达68%左右、产量占比超过75%。五大小麦主产区赤霉病防控非常关键。
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“癌症”,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、东北春麦区东部及华南冬麦区,近年来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,流行区域不断扩大。数据显示,国内小麦赤霉病2005~2010年年均发生面积6000万亩左右,2011~2016年均发生面积上升到8000万亩以上。数据显示,2016年秋冬国内小麦播种面积3.628亿亩,赤霉病的发生面积接近三成。
今年流行风险高
4月6~7日,全国农技中心在济南召开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。会议预计,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,流行面积约1亿亩,需防治面积约2亿亩次。其中,江汉和江淮麦区大流行,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,西南大部、黄淮北部、华北南部、西北大部中等流行。药剂预防适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,江汉和江淮为4月中下旬,黄淮和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,西北大部为5月上中旬。
据3月30日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组织的全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及4月1日专家会商,预计今年江苏小麦穗期赤霉病呈大流行趋势,防控形势是近年来最严峻的一年。
安徽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。4月10日,安徽省农委、省气象局召开小麦赤霉病会商会,判断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大发生,淮北中北部麦区偏重发生,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2800万亩,需实施预防面积约6500万亩次。
根据菌源量、4月份河南省天气条件及目前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等因素综合分析,河南植保部门预计赤霉病大面积流行。豫南(许昌以南)、豫东南(周口)、豫北偏重发生,局部重发。4月10日,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,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防控。
此外,湖北预计,鄂东、江汉平原、鄂北等产区大部4级、局部5级赤霉病发生;山东预测,小麦赤霉病有中度流行风险;四川预计,小麦赤霉病重发生风险高;陕西预测,赤霉病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。
危及粮食安全
被赤霉病感染的商品小麦会被作为“不安全食品”处理。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菌引起,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——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(DON),是各国谷物中检出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毒素。DON性质稳定,耐热、耐压、耐弱酸、耐储藏,一般的食品加工不能破坏其结构,加碱或高压处理才可破坏部分毒素。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、发烧、恶心、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,严重时会引起出血,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,直接威胁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按照谷物形态种类和加工用途制定了DON限量标准。欧盟规定DON限量范围为200~1750微克/千克,美国为1000微克/千克,加拿大为600~2000微克/千克,日本为1100微克/千克。2015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首次颁布DON限量标准,未加工谷物为2000微克/千克,谷物制品为1000微克/千克,谷物基婴幼儿食品为200微克/千克。
中国《粮食卫生标准》(GB2715-2005)和《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》(GB2761-2011)等标准中规定,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≤1000微克/千克;《配合饲料中DON的允许量》(GB13078.3-2007)规定,猪、牛、家禽配合饲料的DON的限量为1000~5000微克/千克。中储粮和粮食部门明确,赤霉病小麦病粒超过3%,严禁收购入库。
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《2016年我国夏收小麦质量调查报告》,9省收获小麦的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。其中,三等以上比例占90.3%,同比下降4.7%;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7.1%,同比增加1.6%。小麦质量下降,农户种植收益受到很大影响。以河南为例,2016年农户亩均销售小麦毛收入670元,较2015年减少183元,主要是因为质量下降导致收购价降低。小麦种植收益下降的,还有安徽、江苏、湖北等省,上述省份2016年均流行小麦赤霉病。
利用抗性品种
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、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。近几十年来,国内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,如扬麦、宁麦、镇麦系列等,但抗病性和丰产性不够理想。据了解,当前种植的小麦品种大部分都对赤霉病表现感病。
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会议特别提出:“当前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目标,深入开展良种科研联合攻关,力争在玉米籽粒机收、水稻抗稻瘟病、小麦抗赤霉病、大豆高产高蛋白品种方面取得新突破”,足以说明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重要性。